六十三斤南瓜遇见六十三岁的他 张建才的“城市小院”,种出年龄同款“金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9:48:00    

他与63斤南瓜的奇妙缘分。

小院里的葫芦。

在碧桂园山海湾的一处小院里,一个重达63斤的巨型南瓜静静躺在圆桌旁。它的表皮泛着油亮的橙黄色,体积足有常见南瓜的三四倍之大。抱着这个“大家伙”的老人名叫张建才,今年63岁——南瓜的重量恰与他的年龄相同,成为他今年庭院种植中最特别的一枚“勋章”。这片藏在城市中的60平方米小院,不仅结出了硕大的南瓜,更承载着张建才对农耕生活始终不减的热爱与坚守。

田园入骨 小院梦圆

张建才与种植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他从小在农村长大,五六岁时就跟着拾麦穗、放羊,稍大一些开始放驴,到了中学时期,每逢周末和寒暑假,他都会到生产队里挣工分。“自小就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跟着父亲和哥哥学农活,农耕这件事,早就刻进了骨子里。”他笑着说。改革开放后,家里分到了六七亩地,他更是常年协助父母打理农事,始终没有离开过农业劳动。

2015年,张建才开始帮金贵镇的亲戚照料一片占地一亩的“桑园”。园中不仅有桑树、枣树和山楂树,还种了桃树、杏树和梨树。“亲戚忙不过来,我就利用周末和暑假过去帮忙,这一管就是八年。”在这八年里,他逐渐熟悉了各种瓜果蔬菜的生长特性,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也越发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种植天地。

为了实现这个“小院梦”,张建才和夫人作了一个有些“特殊”的决定:他们将原本位于阅海附近、地段较好的房子,换成了现在这个位置略显偏僻却带小院的居所。2020年,这个约60平方米的小院正式“启用”,张建才也终于成了真正的“园主”,在城市里开启了他的“农夫生活”。如今,小院已陪伴他六年光阴。而此前帮亲戚打理菜园的八年,与这六年的小院岁月部分重叠。那段“两边跑”的日子虽然忙碌,却让他乐在其中。直到前年,他才逐渐结束亲戚家菜园的工作,全心投入到自己的小院之中。

六十三斤 瓜熟情浓

今年春天,张建才的朋友送来四棵特殊的苗子——巨型南瓜苗。“朋友说,这种南瓜一粒种子就要50元,是特意找来的品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将这几棵苗种在了小院一角,没想到,它们竟成了这一年中最令他自豪的收获。

种植巨型南瓜,远比普通南瓜要“讲究”。“瓜类作物讲究‘去根瓜’,九片叶子以下结的瓜胎必须全部剪掉,只有十几片叶子以上结的瓜,才有机会长大。”张建才解释道。种植初期,他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南瓜只开母花,没有公花,无法自然授粉,导致小瓜常常长着长着就“夭折”了。幸好他从农民朋友那里学过人工干预的方法,通过喷施替代授粉的药水,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了确保南瓜充分长大,张建才还作了一个“狠心”的决定:每棵瓜秧只留一个瓜。“有一棵秧上的瓜已经长到三四斤,但过了一周都没再长大,我就果断把它剪掉了。”他说,虽然觉得可惜,但只有舍弃长势不佳的果实,才能将养分集中供给更有潜力的南瓜。此外,他还特意搭起高架,把南瓜吊起来,防止其接触地面导致腐烂;待瓜秧长到3米左右,就掐掉顶端,抑制秧苗疯长、争夺养分;旁边多余的枝条也被他轻轻捏扁,限制其生长——所有努力,只为给南瓜“让路”。

春种秋收,在这120多天里,张建才每天都会到小院细心察看南瓜的生长。他印象深刻的是,南瓜长势最旺时,一天就能增重一斤。看着它一天天变大,他心里充满了期待。

收获那天,张建才把南瓜抱上秤,指针稳稳停在63斤——恰与他的年龄相同。“那一刻又惊喜又激动,觉得真是一种缘分。”他笑着说,这个南瓜不仅是对他辛勤照料的回报,也成了小院中最特别的“幸运符号”。后来即便有一个南瓜不小心摔烂,他也没舍得浪费,将种子细心保存下来,打算明年继续再种。

方寸之间 自得其乐

走进张建才的小院,仿佛走进了一个“微型农场”:葡萄架下,大清、玫瑰香、阳光玫瑰三个品种的葡萄藤缠了满架,接近成熟的果实被护带包裹着,“既能防鸟啄,又能防虫”;架上还点缀着丝瓜,有的已经长老,成了观赏品;地面上,线椒、小白菜、茄子、鸡毛菜、菠菜、韭菜等蔬菜绿油油一片,茄子还用了“换根术”,立秋前剪秧后重新生长,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个小院里,光观赏植物和蔬菜就有十多种,不少还是二茬种植。”张建才说,种植对他而言,早已不是“为了吃”,而是一种乐趣。“蔬菜和瓜果大多在夜间生长,你白天看不出变化,一觉醒来,可能就发现南瓜又大了一圈,丝瓜又长了一截。”他喜欢这种“见证生长”的过程,看着菜苗从破土而出到开花结果,哪怕还没吃到嘴里,心里就充满了满足感。

在小院里,还有一些特别的“小设计”:挂在高处的CD盘,是为了防鸟——太阳一照,CD盘反光转动,就能吓跑偷吃果实的鸟;塑料瓶子里装着农药,用来防治霜霉病、灰霉病等病虫害;冬天,他会在院子里撒上羊油、碎馒头,喂给喜鹊和鸟儿,“它们也是老天爷的子民,看着它们来吃食,也很开心。”

张建才的种植乐趣,还藏在“分享”里。他种的蔬菜吃不完,就送给亲戚朋友;桑葚成熟时,不仅请人来采摘,还会熬成桑葚酱送给大家;每年泡的酒,最多时超过100斤,招待朋友时,常常一送就是10斤,“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看着大家喜欢我种的东西,比自己吃还高兴。”

如今,退休后的张建才,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小院里度过。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搭架、剪枝……这些在别人看来辛苦的农活,在他眼里却是最惬意的事。“在葡萄架下乘凉、喝茶,看着院子里的瓜果蔬菜,心里特别踏实。”他说,未来他还想尝试更多“稀罕”品种,比如一直想种却没找到种子的棉花,“只要有机会,我就想多试试,把这个小院打理得更热闹。”

记者 吴璇 文/图

相关文章:

六十三斤南瓜遇见六十三岁的他 张建才的“城市小院”,种出年龄同款“金瓜”09-01

演员热依扎晒出临床诊断病例,显示有胸部损伤等问题,并强调“真的不是卖惨”08-24

全球95%企业AI惨败?MIT报告引硅谷恐慌,90%员工偷用ChatGPT续命08-22

蔬菜批发价格一个月上涨近4成 美国8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显著下滑08-17

战地长歌——鲁美全景画数字沉浸式巡展在吉林艺术学院美术馆启幕08-16

这里,推窗见绿 绘就赛罕诗意的民生画卷08-13

藏D***2在国道318被查获!07-28

红石崖自驾归来&穿越草原腹地,遇见最野的风景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