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开学焦虑”,需家长孩子共修“第一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9:5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李彬 朱韵熙

高温天还没“下班”,新学期就如约而至了。

“妈妈,我肚子疼……”开学前一周,10岁的林林(化名)每天早晨都会捂着肚子找妈妈。医院检查显示一切正常,直到心理医生介入,才发现这竟是“开学焦虑”的躯体化表现。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而且,不仅仅是孩子,很多家长也陷入了“开学焦虑”的情绪中。“神兽”归校,家长本该松一口气,反而碎了心:孩子能不能适应环境?学业能不能跟上节奏?同学交往会不会有问题?尤其是新生家长,更是忐忑不安,请假陪伴甚至陪读。

所以,如何应对焦虑情绪,成为了孩子和家长共修的“开学第一课”。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幼儿园门口的“离别课”

满满仪式感好好说再见

“一看到孩子哭着伸手要抱,我就鼻子泛酸。”王晴(化名)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怀孕之后,她就全职在家,女儿是她一手带大的。

一边是女儿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快乐,一边是女儿即将离开家的焦虑,种种情绪交织,让王晴很焦虑。“今年她要上幼儿园了。她没有离开过我,会不会不适应啊。”这样的担忧,其实也是对她自己说的。

王晴并非个体。开学季的幼儿园门口,哭声此起彼伏。有拽着父母的衣角不撒手的,也有坐在地上号啕大哭的。

“孩子哭闹是正常现象,尤其对这种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家庭的孩子来说,哭闹就是焦虑的表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医师周国岭说,在医学上称之为分离性焦虑。大部分孩子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缓解,小部分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则会对孩子成年后产生一定影响。

孩子的分离性焦虑,集中表现在强烈的情绪变化,比如说哭闹、摔东西等;也有躲在角落不说话的,拒绝和老师、小朋友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的;还有类似头痛、肚子痛、做噩梦等躯体化表现。

周国岭建议,入园前家长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和老师聊聊天,让他们熟悉环境;入园时带上喜欢的玩具和熟悉的小被子,缓解不安。

“面对这类孩子,我们不仅要提前‘脱敏’,带他们适应环境,还需要各种仪式感。”他表示。

比如说,家长可以多抱抱孩子,牵着手亲自完成“交接”工作,约定来接的时间,“等你睡一觉,吃好点心,我就来接你了。而且,我还准备了小惊喜哦,你期待一下。”记得挥手告别,不要一步三回头,也不要抱头痛哭,更不要悄悄离开。

再比如说,放学时家长带着礼物准时出现,和孩子的交流要引导美好回忆的话题,“今天玩得开心吗?交到好朋友了吗?”正向反馈会让孩子觉得 “上幼儿园是件开心的事”。

分离性焦虑,本质上是“失去安全感”,家长的陪伴会让这份焦虑变成孩子走向独立的 “敲门砖”。在周国岭看来,“哄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在“自愈”。

直面开学孩子抗拒家长头疼

破解收心难需定制“时间管理表”

相比低龄孩子,稍长的学生虽然不会哭闹,焦虑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作业还剩一大堆,每天我陪着一起赶工,最后还是差了点。”赵女士说起自己读五年级的儿子,就头疼。

她说,假期刚开始,儿子以放松为理由,找同学、玩游戏,疯玩了一阵。“想着后面有升学压力,我和他爸决定带他出趟国,我们就去日本玩了一周。后面他爷爷奶奶报了个去东北的旅游团,又把他带出去了。玩起来根本收不住心。”赵女士工作忙,根本不知道儿子的作业是一个字没写,直到开学前一周,儿子开始“日夜兼程”地补作业。

事实上,“补作业”的场景在社交平台上被频频晒出,尤其是一边旅行一边作业:埃及金字塔边、马尔代夫沙滩边、候机室里、高铁车里,都有孩子们奋笔疾书的身影。

即使作业完成,很多孩子也以各种理由来逃避开学:“妈妈,我睡不着。”“我不想起床。”“我头疼得厉害。”……

周国岭说,许多学生对新学期紧张、升学压力大等因素,尤其是假期里安逸、闲散惯了之后,想到开学后的紧张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严重时就出现了“开学综合征”。“这个时候家长的角色就很关键,并不是和孩子站在对立面,而是并肩作战的队友。”

他建议,一家人共同制定“时间管理表格”,特别是放学回家后的这段时间安排。要细化到回家后休息多久开始做作业、多长时间完成作业等。提醒家长千万别想当然地“规定”时间,得是双方头脑风暴后都能接受的一个时间。“这个时间表一开始可以是弹性的,比如入睡时间,每天提前20分钟,循序渐进到睡眠充足的时间就可以了。比如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一定要完成作业后限定时间玩,时长别超过半小时。其间很多家长可能会就先玩再做作业和先做作业再玩跟孩子博弈,两者性质有天壤之别,前者为引诱,后者是奖励,因此,不要留有任何商量余地。”

同时,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表。定下的目标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好高骛远,还可以分解为几个小目标,由易到难,在进阶的过程中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成就感和获得感。

家长是情绪传染源

轻装上阵是最好的开学礼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身为父母,同样需要学习。

此前,不少报道中都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爸爸教孩子学习气到心梗,妈妈管孩子作业气到乳腺疼,可想而知,眼下的家长有多不容易。

然而,情绪会蔓延,会传染。

“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我们的门诊量会比平时多。”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主任医师方妍彤说。在她看来,孩子的焦虑情绪实际源于父母的过度紧张和压力传递。

“家长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不应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是缓解焦虑的第一步。”方妍彤说。

适当的焦虑并不是坏事。尤其在面对孩子问题时,更是情有可原。方妍彤强调,父母要清楚自己的个性及面对应急事件和压力时的情绪反应模式,接纳自己当下的焦虑,并将情绪合理化。“接纳是一方面,管理也同样重要。家长常常会将情绪表现在语言和行为方式上,我们尽量要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从而表现出来的也会是积极的,传递给孩子的也是正面向上的。”比如说,家长应该避免使用“开学了,苦日子要来了”等负面暗示语言,而是帮助孩子发现校园生活的积极面,比如可以见到同学、参加有趣的活动等。

同时,她还建议家长不要夸大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开心快乐自然就有困惑迷茫,“孩子年龄越小,对情绪的体验和加工能力就越弱,多数情绪都是过了一天就忘了的,比如孩子今天和同桌闹别扭,第二天一大早就忘了。所以我们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也不要太较真。”

方妍彤说,“开学第一课”要学会的不是“急刹车”,而是轻装上阵,循序渐进。融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父母的一个点赞,一个拥抱可能会胜过千言万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告别“开学焦虑”,需家长孩子共修“第一课”08-29

佟丽娅带娃观影任由儿子被拍,朵朵表情怪异,远不及董璇女儿自信08-26

市工会夏令营走进“海巡1506”轮08-24

告别“船等证”!刚刚!福州召开新闻发布会08-21

在苍山失踪的8岁男童不幸遇难,是谁之过?08-13

这里,推窗见绿 绘就赛罕诗意的民生画卷08-13

我国深海作业能力进一步提升08-12

王兴兴:普通人用上人形机器人,还需要时间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