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光县连镇镇六街村,一方院落与其他的民房不同。门前挂着连镇民俗博物馆的牌匾。“这个牌子是我2024年年底挂上去的,欢迎感兴趣的人来免费参观。”徐孟茹说。
斑驳的石碑静立在院子中,屋内各种与运河相关的老物件琳琅满目。1000余件藏品都是徐孟茹多年来收集整理起来的,它们承载着很多岁月的故事。

运河畔“寻宝”
徐孟茹今年69岁,家住东光县连镇镇六街村。
运河就在村边上,徐孟茹的童年在运河边度过。“谢家坝位于五街村,离着我们村特别近,我经常去谢家坝周边玩。”徐孟茹说。
他对运河有着很深的感情,对有关运河的历史非常感兴趣。
17岁那年,徐孟茹考取了医师证。在行医过程中,他接触到不少老人。一件件尘封的连镇往事、一段段珍贵的民俗风情从老人们口中娓娓道来。
“在老人们的讲述中,我慢慢了解到,连镇曾经是运河边上的商贾云集之地。”徐孟茹说,从那时起,他开始关注东光历史,并对连镇当地的老物件产生了浓厚兴趣。
20岁起,徐孟茹又走街串巷做起了生意。在一个旧货市场闲逛时,他的目光突然被角落里的辘轳和戽斗吸引。这两件老物件,让他眼睛瞬间发亮。
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地买下,用“大铁驴”驮回家。
从那时起,徐孟茹开始收集老物件。
大到石碑石槽,小到瓷片钉子,只要是运河两岸的老物件他都会收入囊中。
“家人不支持,可以说是很反对。”徐孟茹笑着说,当时,妻子甚至发了火,说再往家里倒腾“破烂”,就跟他没完。
即使这样,也打消不了徐孟茹的热情。
“我买了这些老物件也不卖,就是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研究。”徐孟茹说,他还查阅各种资料,考证研究这些老物件的用途等。
家人都说他魔怔了,不务正业。但是,徐孟茹的热情一点也不减,继续在运河畔“寻宝”。
随着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2005年,徐孟茹翻盖房子的时候,特意在房子后面盖了一个“大仓库”。
他把石头材质的老物件放在院子里。木头的、瓷的等怕风吹日晒的老物件,分门别类放在“大仓库”里。

有故事的老物件
“这些老物件的故事可多了。”徐孟茹笑着说。
徐孟茹收藏了很多连镇老旧织物和契约文书。
“你看,我在连镇收集到的褡裢、包袱带。”徐孟茹说,在一户人家,他看到一个布满补丁的口袋,上面“孝善堂”的字样虽已模糊,但也能依稀可见布料的密实纹理。
徐孟茹与主人聊天时,了解到这是旧时富裕人家的物件。他表达了自己的收藏意愿。最终,主人被他的执着打动,将口袋托付给他。当时口袋的主人说:“口袋放在我这里,时间长了就坏了或者会被扔掉。把它给你,你能好好地保存起来。”
“这些都是契约文书,包括地契、分家文书、房契等。”徐孟茹说,这些契约文书见证了连镇的历史变迁。
因为纸质的契约文书易老化,徐孟茹都用小塑料袋分别装好,还贴上了标签,写明了契约文书的性质。
“下一步,我打算把这些契约文书塑封起来。这样一来,它们将会得到更好地保存。”徐孟茹说。
在徐孟茹的藏品中,还有很多瓷片。
“这些瓷片都是不完整的,有的有花纹,有的没有。”徐孟茹说,这些瓷片大多是在运河枯水期,由老百姓从泥里捞出来的。每一片瓷片仿佛在诉说着过往船只的故事。
徐孟茹曾在连镇挨家挨户地问,家中有没有瓷片。
有人告诉他,家中曾经捡到过不少,后来用于垫猪圈了。
徐孟茹就到猪圈里,把瓷片一片一片捡回来,清洗干净。
清洗干净后,徐孟茹就坐在“大仓库”里反复看。徐孟茹说,从这些样式各异的花纹可见,这些瓷器来自全国各地,从而能推测出运河上的船只曾经很多,水上贸易兴盛。
“你看,这个壶盖上除了三朵小花,顶部还有两个指纹。”徐孟茹像介绍宝贝一样告诉记者,这个指纹应该就是制作工匠捏制时留下的。
“镇馆之宝”
这些年,徐孟茹游走最多的是运河两岸,收获最多的也是和运河相关的石器和陶器。
形状各异的石器有牌坊石、门枕石、石鼓、石杵、石碾、石磨,还有船上用的洗衣石、石锤等。各种陶器有陶罐、陶灯、香台等。
在诸多石器中,徐孟茹最宝贝的是5块水滴形状的石头。
“这可是我的‘镇馆之宝’。”徐孟茹告诉记者,“这是碇石,应该是金元时期的。”
这几块碇石大小均匀,长约50厘米,最宽处约30厘米,由青石雕琢而成,通体圆润,呈水滴状,尖部凿有横孔。
“碇石也就是老船工们口中的石锚,它依靠自身重量与河底的摩擦力使船只停泊。金元时期,尽管航运技术尚未达到后世的发达水平,但古人已通过实践积累,创造出这一独特的停泊工具。自明朝起,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则开始出现了铁制的船锚。”徐孟茹说。
上世纪90年代,徐孟茹在连镇一户百姓家发现坠在墙上的大石块。原来,这户百姓家的土坯房有些倾斜,房主就用绳将石块坠在墙上,以保证房体不倒。
徐孟茹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石块就是碇石。
他找到房主表示想买这块石头。看着徐孟茹热切的眼神,房主也意识到自家的石头可能是个宝贝,于是张口就要了300元。
这在当年可不是个小数目。徐孟茹一咬牙买了下来。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徐孟茹将做生意挣的钱大部分用在了购买这些别人眼中的“废物”上。
为了“记住”
旧时的连镇及其运河两岸,家家户户都擅长纺织。连镇棉业的兴起和发展,要追溯到明清时期,兴盛于建国初期,衰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虽然棉业不再兴盛,但运河两岸家家户户用来纺线织布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纺织工具却不曾完全消失,部分老物件也搁置在了百姓家中。
一次,徐艳茹在村民家中看到了一个纬车。纬车是一种纺织工具,比传统木制纺车先进。旧时,较富裕的人家才会使用这种工具。
与此同时,一个专收旧物的商贩也看到了这个纬车。两人同时向主家表示要买这个墙角落满灰尘的旧物。
小贩出30元,徐孟茹就出50元。两人像竞拍一样,一路将价钱抬了上去。最终,徐孟茹以150元的价钱买到了这个纬车。
“小贩是倒买倒卖的,花大价钱买了也卖不掉,所以他最后放弃了。可我不一样,我收藏的是历史。”徐艳茹得意地说。
2017年7月,徐艳茹在连镇附近闲逛时,偶然在一处地头发现了一方旧残碑,出于对旧物的敏感,他觉得这方石碑应该是清朝的旧物。
徐艳茹赶紧联系这块地的主人,将这块残碑运回家。石碑运回小院后,他迫不及待地用清水冲洗碑身。泥土掉落之后,碑身上的部分字迹显现出来。
徐艳茹拿出放大镜,趴在碑身上一字一句地辨认。
由于年代久远,石碑被风化得比较严重,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经过仔细辨认,徐艳茹又查询了相关资料,最后判断,这方石碑应该是乾隆八年晋商来到连镇后,设晋商会馆时,晋商捐银明细之石碑。
“当时,有几十家商号捐款,最多的一家捐了660两银子,当时2两银子就能买一头牛。”徐孟茹说,通过石碑可看出当年连镇商业发达、人口众多。
从旧物件中寻找历史让徐艳茹乐在其中。这些年,他将收藏的老物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写下多篇关于连镇老物件的文章,出版了《连镇轶事》文集。他还被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东光县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吸收为会员。2024年,他被沧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评为《百家论坛》优秀作者。
“很多人问我,收藏这些‘破烂’图啥?”徐孟茹动情地说:“图啥?就图让后人记住,连镇曾经有多热闹,运河曾经有多辉煌。”
(记者 祁晓娟 吴艳 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
徐孟茹和他的民俗博物馆05-19
千年酒香飘运河 古贝春缘何征服大众口碑?04-18
平陆运河实现一季度“开门红”04-04
文书修改机构是什么01-15
签证认证是什么情况01-14
哪些属于法规文书01-12
执行完毕出具什么文书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