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春大岭图(中国画) 黄公望(元代)南京博物院藏
【藏品的故事】
提起黄公望,世人皆知他所作的《富春山居图》,此画所绘“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梁文学家吴均语),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其实,黄公望还有一幅描绘富春山水的传世杰作《富春大岭图》。该画不同于《富春山居图》的长卷形式,而是用立轴绘写,风格雄峻奇绝,是一幅具有清晰个人风格的作品。《富春大岭图》于20世纪40年代被收藏家庞莱臣以六千美金的价格在拍卖市场上购得,后捐赠入南京博物院收藏。2016年9月,山水画展“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公望美术馆开展,《富春大岭图》在其中展出。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元四家”之一;原本姓陆,名坚,元代常熟县(今江苏省常熟市)人。他幼年父母双亡,后被过继给永嘉府(今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今划归苍南县)黄氏为子。黄氏老年得子,甚是欣喜,将其改姓黄,居虞山(今宜山)小山。黄公望一生仕途并不顺利,曾任浙西宪吏等职,都是属于基层的公务人员,中年时因“张闾案”被牵连入狱,出狱后无心仕途,加入全真教,游走于杭州、松江等地,以卖卜、作画为生,晚年隐居于富春江畔(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寄情于山水之间。
黄公望的创作大多以写生实景山水为基础,流传至今具有代表性的有《富春大岭图》《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倘若去到富阳,你会发现蜿蜒连绵的山丘、宽阔平静的富春江水甚至山上的树木植被,都几乎与黄公望笔下的图景一模一样。一些学者认为画家描绘的是富阳城外东北主山赤亭山前大岭的景色,也有人提出画家截取了桐庐县严江严子陵钓台一带的风光。清代张庚在《图画精意识》中提到这幅作品:“是图特写严江真景,危峰连绵而峻上,其下子陵祠堂,纯用湿笔连皴带染而成,是以得深沉浑厚之致,浮岚霭霭欲滴,杜诗‘元气淋漓障犹湿’,可移美之也。”
黄公望受到同时代赵孟頫影响,主张摒弃南宋画院华丽工整之风,推崇北宋董源、巨然一派苍茫潇洒、幽旷疏淡的意境。这幅《富春大岭图》采用阔远和高远相结合的构图,巨大的山石和茂密的植被安排在近景部分,使得作品的主体部分崇峻幽深,近景处左下角是泱泱的富春江水,疏密的对照又使得画面富有层次感。画面中连绵叠嶂,山势曲折错落,石壁高耸。悬崖边有蜿蜒的道路向山的深处延伸,峰回路转,一步一景,秀美雄奇。路边的栏杆依山而建,有些路段并没有栏杆,路旁就是悬崖峭壁。山坳处有高大的树木自由生长,郁郁葱葱,间或有房屋掩映其中,充满生气。画家用点苔的技法表现疏疏朗朗的草木,使得山石更加写实丰盈。远景处有三四座山峰,画家着墨不多,仅用枯淡的线条勾勒轮廓,其高耸之势仿佛没入云中。山间有一瀑布,从山谷中直泄而下,流入江中,激起潺潺水声。瀑布之上,两峰之间,有一座精致的小桥飞架,别有巧思。
画心右上角有黄公望题跋“富春大岭图”,左上角则题“大痴为复孺画”,并钤“黄”“大痴”朱文印及“一峰道人”方印。“复孺”是何许人也?据考证,复孺即元末明初文学家邵亨贞(1309—1401),字复孺,自号贞溪、清溪,有《蚁术词选》《蛾术文集》等传世。邵亨贞的祖母与曹知白是亲兄妹,邵亨贞从小就跟随舅爷曹知白与一众文人墨客雅集,黄公望又与曹知白交好。所以这幅《富春大岭图》是黄公望为邵亨贞描绘家乡景色,以慰藉其思乡之情。
这幅作品的诗堂处有明代祝允明、清代吴锡麒题诗。裱边有宋葆淳、叶梦龙、翁方纲、王拯、李佐贤五位清代收藏家和画家的题跋,其中最为醒目的是诗堂右侧裱边上的一段:“元黄大痴富春大岭图。旧藏温陵相国家,后为宋芝山以八百金购得,前在京师脍炙人口矣。予已有元季四家妙迹,然未若此稀有者,因固请再四,乃割爱归予楼中。足感友谊之笃。盖此画非深于鉴古亦不能识其奥耳。惟愿子孙能守则守之,否则当易以原值,乃不薄视此宝。但甑未尘封,仍须留也。叶梦龙谨识。”这段题跋表明了这幅《富春大岭图》在清代的传承顺序。叶梦龙是从宋芝山(葆淳)手中购得,而宋葆淳是以八百金的价格从温陵相国泉州洪氏手中购买。画面中还有收藏印四十余枚,例如“温陵相国洪氏族家藏”“叶梦龙鉴藏”“颐斋珍藏”“虚斋审定鉴藏印”等。
与黄公望的另一幅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相比,虽然两幅作品都是以富春江两岸的景色为背景,但《富春山居图》是长卷形式、平远构图,“凡十数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莽,变化极矣”(清恽寿平语),对山峦、树木、江水的空间有充分的篇幅展开,由近及远,虚实相间,体现了黄公望舒朗秀逸、淡雅致远的风格;而《富春大岭图》是立轴的形式,也就需要画家在有限的篇幅当中凝练地表现画面整体的结构和山石树木的面貌。
有学者认为,《富春大岭图》的风格类似于《九峰雪霁图》,应该都是黄公望晚年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并没有运用他擅长的披麻皴表现石头的质感肌理,而是用淡墨勾勒山形轮廓,淡淡的墨色渲染、少许的皴擦和大块的留白使得整个画面简洁明快、大气恢宏,有北方山水的宏伟雄壮,也有南方山水的淋漓秀美。在细节方面,画家也是颇有新意,画面中并无人烟,但错落的茅屋、蜿蜒的栏杆、山中的小桥,无一不显示人工的痕迹,自有一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清代画家张庚曾在书中提到,这一时期的黄公望在描绘山石的时候,“纯用空勾,不加点缀,非具绝大神通不能也”。可见黄公望到了晚年,绘画技法虽已经纯熟老辣,面貌多样,但仍然在尝试把新的技法融入作品当中。
(作者:李洁璇,系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馆员)
相关文章:
崇峻幽深 大气恢宏09-07
开在公园里,深圳首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空间”启用08-31
留证|《东京审判》导演高群书:我不是在塑造英雄,他们本身就是英雄08-29
关于举办2025第三届山东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竞赛的通知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