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埔村至今保存有十几座祠堂。

符马活。
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巷弄中,著名诗人、出版人符马活对黄埔村十分熟稔,哪一处曾是百年前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场所,哪户人家出了三位进士,现存祠堂和私塾旧址有多少……关于黄埔村的一切,他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2019年9月,从上海回到广州的符马活,在黄埔村重启工作与生活。时间缓缓流过,在这里生活了6年后,符马活所勾勒的出版蓝图早已与黄埔村紧密相连:由他撰写的《黄埔村街巷志》将在不久后出版,《黄埔村人物志》《黄埔村祠堂志》《黄埔村古港志》也依次进入创作流程。这四部作品,将构成完整的《黄埔古村史》,立体呈现出这座村庄的文明脉络。
符马活从一个外来者的居住体验,到由衷的认同与喜爱,再到自发的整理与研究,正是民间创作力量的蓬勃表现,成为新大众文艺创作的一个生动例证。
●南方日报记者 戴雪晴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串街走巷 探寻人文密码
符马活与黄埔村结下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14年前。2011年夏天,久居北京的他偶然跟随朋友造访黄埔村,古老的水磨青砖建筑、郁郁葱葱的古树以及丰厚的人文底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被这里震住了”。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村,有着千年的村史。这里是十八世纪前后闻名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古港所在地,在近代又以民主革命策源地而著称,黄埔军校更是成为它闪耀百年的历史名片。
胡、梁、冯、罗四大家族久居于此,每个家族都有严格的家训,胡氏宗祠两侧小门的门额上,便有两块刻有“敦宗”“睦族”的青石。这些家训代代相传,如同一场“接力”,塑造着后代的人格与品行。
一个村落是否人杰地灵,往往从村中祠堂的数量与质量上可见一斑。鼎盛时期,黄埔村拥有三十多座恢弘大气的祠堂,至今也还有十几座。
千年古村的传统文化与面向海洋的开放特质,令黄埔村村民拥有开阔的视野与格局,大量人才纷纷涌现。在此之中,便有晚清年间以一人身兼三国领事的新加坡侨领胡璇泽,十三行行商天宝行巨富梁经国,有争回部分“庚子赔款”、为清华大学的创建作出极大贡献的外交官梁诚,还有岭南制糖先驱冯锐,为孙中山脱险立下汗马功劳的“永丰舰”舰长冯肇宪……关于黄埔村的一切,无不吸引着符马活的目光。
“一个村子里走出这么多历史名人,这种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不多见,特别有趣。”符马活说,当自己对黄埔村的历史了解得越多,就越为之着迷。
符马活告诉记者,在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租用了清代极具岭南建筑特色的东暘公家塾,并将其“活化”为童书策划工作室“问童子书局”。
书局门口贴着“东暘公塾书声远,南粤童斋翰墨香”的对联,天井中植被茂盛,摆放着许多来自符马活老家——广东雷州的石狗。在广府文化与雷州文化相交织的私塾里,符马活正式告别了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变得从容起来。他一面策划着童书选题,一面追寻黄埔村过去的痕迹,可谓一往而深。
在符马活看来,黄埔村的人文密码,绝大部分都藏在街巷古老的名字里。翻开旧地图,太和里、安和里、乐善里、惇庸街、履仁巷……带有“仁”“善”“义”“和”等字样的街巷,在黄埔村随处可见。
“没想到在一个传统的渔村里,就能看到这么多源于儒家思想的街巷名,可见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符马活介绍,近些年来,他埋首于文献资料与各大家族的族谱中,抽丝剥茧般整理出上百个街巷名,形同探案。
慢工出细活 写出好看的村史
光阴荏苒,虽然不少街巷名以及所在的街道已经湮灭在人们的记忆中,但符马活认为,自己有责任把它们记录下来,写成一部《黄埔村街巷志》。
除了名称的由来与街道的历史,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也是他十分看重的。符马活专程找到村中九十多岁的“活字典”嘉和叔,记录下他的口述史。嘉和叔的讲述,为《黄埔村街巷志》的撰写补充了大量细节。例如在古代,村中专门设有文人雅士吟诗作对的聚会场所,而明代兴建的文峰塔也曾矗立在不远处。如今这两处建筑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符马活说,若不及时打捞村中聚落空间演变的奥秘,年轻一代便无从知晓这些历史。
符马活告诉记者,撰写《黄埔古村史》,记录的愿景完全出于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写好这部厚重的作品,他遍寻文献资料,在孔夫子旧书网等平台购买了所有与黄埔村相关的书籍,包括《广州贸易:中国沿海的生活与事业》《凤浦古今》《黄埔港史》《梁松年集》《海上丝路全球寻踪》《粤海关志》《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等数十种文献。
“这些资料是研究黄埔村历史的重要基础,但仅靠个人力量终究有限。”符马活表示,希望有相关文化单位或社会力量一起携手,将更有利于深入挖掘史料、补充田野调查,以及出版之后的推广工作,从而让这部村史真正发挥更大的文化价值。
任意翻开这些不同年代的书籍,都能看到符马活认真记下的笔记。“收集资料,是村史撰写工作的重点部分。当看完这些资料,黄埔村的历史脉络会非常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我也变得胸有成竹。”他说。
近日,符马活完成了《黄埔村街巷志》的写作,并邀请数位专家学者及朋友审读文本。
“我并不急着马上推出《黄埔古村史》,还是想着要慢慢打磨,尽可能把它们写得更完善、更细致一些。”符马活介绍,目前许多书籍对于一些民国人物、村民就读黄埔军校的情况介绍得并不充分,待创作《黄埔村人物志》时,他要尽量将这部分内容补充进去。“很多人不知道,诞生于1898年的双妹牌的创始人之一梁国森就是黄埔村人。他的经历,足以折射出一段民国工业史。”
符马活坦言,《黄埔古村史》并非他第一次撰写村史。早在2006年,他为雷州老家写了一部村史,篇幅超过十万字。不管是老家的村史,还是《黄埔古村史》,十九年来,他对于广东村落与传统文化的珍视始终未变。不过,这份热爱也伴随着他对于当下乡土文化保护困境的担忧。
“村庄有可能走向消亡,我们需要用村史、不同的书,把村庄的种种信息记录在案,其中还包括方言等。我们做的事情,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打捞珍贵的人类记忆,非常有意义。”符马活说。
作为资深出版人,符马活对《黄埔古村史》的创作有着独到见解,他不想简单地堆砌史料,打造一部“鸿篇巨制”式的村史。“我希望这部作品能以通俗生动的笔触,呈现黄埔村的历史魅力——只有让读者觉得好看、好读,才能真正实现畅销,才能吸引更多人透过黄埔村读懂广州。”
除了撰写《黄埔古村史》,符马活还乐此不疲参与了黄埔古港古村文化研究会的诸多工作。自2024年4月起,他开始运营“广州黄埔古村研究会”公众号,向大众呈现黄埔古村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动态。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的出版工作室开辟为一处公共文化空间,每月都推出一期雷州文化讲座,让黄埔文化与雷州文化在古朴的空间中发生互动。
符马活似乎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当地人,不仅记录着黄埔村的过去,还与其他村民、专家学者一道,参与构筑它的现在与未来。
相关文章:
看台也是风景!世界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点赞广州体育氛围05-12
我为黄埔古村写村史05-11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05-09
踏千嶂山河,巡万里边关丨2025“寻猿纪”西盟·为国巡边越野徒步赛收官05-07
“语文翻拍”走红,经典文本重生05-07
铁路“五一”假期累计发送旅客超1亿人次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