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小区与核心商圈交融的新型社区应该如何有效治理?
近年来,阳新县兴国镇熊家垴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将社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拧成了“一股绳”,在核心商圈竖起党支部旗帜,探索出一条“三方联动”的基层治理新路径,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诠释“1+1+1>3”的联动治理智慧。
建堡垒:阳新核心商圈有了“主心骨”
8月10日清晨7点多,晨光微熹,阳新县城市广场商圈已生机勃勃,打包的外卖员、开张的早餐店、候客的出租车,打开了这个县城崭新的一天。
在“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一位外卖骑手小柯(化名)熟练地取出自带的水杯接水,手机放在店内充电板上续能。
小柯说,“以前跑单累了只能蹲路边,现在这个中心就是我们的家,困了累了,直接就来这里休息充能。”
这个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7月份投入使用,面积240平方米,不仅成为骑手们的驿站,更成为商户、物业工作员、周边群众的歇脚站。一些双职工家庭,还把孩子托管到这里。
7月30日,服务中心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
当天,在社区党总支的见证下,经过党员和商圈代表推选,俞礼喜当选为商圈党支部的负责人。

俞礼喜当选为阳新城市广场商圈负责人。 记者 田城/摄
把党支部建到城市商圈,是阳新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全新领域。
党支部成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破解新就业群体“三难”。
熊家垴社区党总支书记张丽芬说,以“外卖小哥”为例,这个群体普遍存在休息难、如厕难和充电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社会的普遍关爱。”
熊家垴社区下辖10个网格,4000余户居民与近800家商户在此共生,日均6000人次的外卖骑手、快递员穿梭其间。
“商圈像个大杂院,商户要客流、居民要安宁、骑手要便利,各有各的诉求。”张丽芬道出治理难题。
为了解决难题,由社区党支部牵头,联合商圈物业、业委会和商户代表组建“商圈党支部”,11名自管党员分片联系商户,让党组织成为三方联动的“主心骨”。
这个全新的党支部,阵地就设置在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
这个中心,有科普展馆、城市书房等功能区,骑手们既能歇脚充电,又能参加政策宣讲。
红石榴驿站成为“多功能枢纽”,“四点半课堂”帮双职工家长托管孩子,议事室里常能看到社区干部、物业经理、商户代表围坐协商。
试运行至今,已办了20多场活动,服务500余人次,发挥了极大作用。
“双支部”:志愿服务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熊家垴社区“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始终围绕着群众的需求转动。
记者了解到,“社区支部+商圈支部”“双支部”发力之下,熊家垴社区联合商圈小区物业和业委会,几年来实施了项民生工程。
从路面硬化到下水道改造,从老旧小区焕新到自来水管网升级,让居民看得见变化、摸得着实惠。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这种协同尤为明显。
小区改造时,居民对停车位规划分歧大:老人想要更多活动空间,年轻人呼吁增加车位。很快,社区党委牵头,由物业拿出方案,业委会挨家挨户收集意见,确定“错峰共享车位+见缝插针增加活动区”的方案,既满足了停车需求,又保留了老人的“休闲角”。
改造后,小区停车纠纷下降80%。
针对商圈与小区交织的特点,三方还联手培育了“彩虹”志愿服务队。七支队伍各司分工:“红星队”巡逻保平安,“绿水青山队”整治环境,“巾帼队”关爱独居老人……
去年冬天,志愿者发现独居老人李奶奶家水管冻裂,社区紧急协调物业上门维修,业委会发动商户送去保暖物资,“天使队”医生定期上门体检,让老人倍感温暖。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熊家垴社区年均60余次的志愿服务,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治理末梢,惠及近万居民。
仁爱之心,推己及人。
“利他思维”下,社区和商圈“双支部”对新就业群体的关爱,也感染到了这部分群体,其中部分人“志愿”思维开始觉醒,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反哺”社会。

阳新商圈企业“反哺”社会,捐献爱心物资。

阳新商圈企业“反哺”社会,资助重阳节爱心聚餐。
记者了解到,在送单时顺路帮社区老人购物跑腿,是外卖“小哥”们主动提出的服务项目。
在“双支部”引导下,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服务、凝聚、引领、发展的功能作用,40多名快递员、外卖员融入到社区“彩虹”志愿服务队。
他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宣传、治安巡逻、助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动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共治。
骑手小张说,“在社区大家庭中,感觉自己不再是外人,也是社区一份子。”

商圈“外卖小哥”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多联动:“友好商圈”作用日益凸显
今年6月24日,社区干部走进城市广场商圈,为首批“友好商户”授牌。
首批被授予“友好商户”的共有13家。长期以来,这些商户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每当社会、家庭或个人发生遇到难事,这些爱心商户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社区居委会贡献爱心力量,多年来从未间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阳新县新就业群体兴起后,他们也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俯下身子守岗位,伸出肩膀扛担当”,默默为外卖员、快递员、社区公益岗等承担了费用支出,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尽心尽力。
阳新县城市广场商圈位于兴国大道,以光谷广场、城市广场两个商业综合体为中心,周边各类商铺有近800家,是阳新县最重要的商业区之一。
商圈党支部成立后,既是市场经营者,又有党员身份的商户群体有了自己的组织,分散的党员商户也有了自己的组织生活。
“好又多超市”“大润发超市”“新环商贸”“新光百货”“辣椒炒肉”“酒拾烤肉”“塔斯汀”等13家企业及门店联手打造的“友好商圈”,正在用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向阳新县全社会输出正能量。

阳新商圈企业“反哺”社会,捐献爱心物资。

阳新商圈知名企业资助惠民文艺汇演。
“防汛防疫”“折扣用餐”“茶水免费”“关爱弱势”“累可歇脚、渴可喝水、冷可取暖、热可纳凉”“义剪义诊”……
“以前多数商户觉得社区管太多,有隔阂,现在有商圈自己的党支部牵头,大家坐下来聊,矛盾自然就少了。”新上任的商圈党支部负责人说道。
阳新“城市广场”商业中心曾因经营原因,导致租金返点难以兑现,业主和运营商矛盾突出,涉及群体人数多、持续时间长,且影响范围广。
社区党支部多次组织三方开会协调,加强引导,最终,阳新城市广场引进了新的运营商带资进驻,完成了新老运营商的交接。
交接完成后,广大商户所主张的共约千万元租金返点很快兑现。
阳新城市广场新的市场运营公司总经理余小龙说,“前几年市场不景气,广大商户和运营商都在咬着牙共渡难关,但将心比心,商户们很难,他们的合理诉求,运营商要首先满足!”
在一个个“友好场景”中,阳新商圈的力量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人,以及越来越多能够持续输出社会正能量的圈层。
一个多向赋能、多元互动、多方共赢的“三多”互助友好社会生态,正在熊家垴社区形成,这个过程中,一些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就此迎刃而解。
【记者手记】
从“难点”到“亮点”的启示
从过去的治理难点,到现在的示范样板,熊家垴社区的基层治理实践给出三点启示:
党建引领是核心。商圈党支部的建立,让三方有了“向心力”,让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把党员培养成治理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是联动的“定盘星”。
广泛参与是基础。业委会收集民意,“彩虹”志愿服务,商圈联动发力、新就业群体集体反哺,都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众人拾柴火焰高,协同发力,多向奔赴最终才形成了“美美与共”的局面。
服务融合是关键。将新就业群体纳入治理体系,让商圈服务与社区服务无缝衔接,打破了“小区”与“商圈”的壁垒,实现了“1+1+1>3”的效果。
正如社区干部所说:“治理不是社区‘端菜’,而是群众‘点菜’,群众点头了,事情才能办成办好!”如今的熊家垴社区,商圈烟火气与小区幸福感交融。这幅和谐图景,正是“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方联动治理的生动写照,也为城市“商圈+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阳新经验”。
策划:阳新县委组织部、阳新县兴国镇党委
执行:王晓吾、钟梦婷、卢奇棋、刘明
记者:田城
相关文章:
兴国新治·一居一品⑪|以党支部为骨架,熊家垴社区撑起“三方治理网”08-19
今日辟谣(2025年8月15日)08-15
花园社区:趣味英语进社区 寓教于乐助成长08-14
“他眼里永远有别人的难处”——汕头好人吴秋钟舍己救人生命定格37岁,乡邻追忆热心肠08-10
垃圾分类入户宣传 共筑绿色家园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