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噪声扰民,江西这位老人报警136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4:02:00    

深夜练琴、日间装修、晨起跳绳……在城市楼宇间,这些“声音碎片”常常成为引发邻里纠纷的导火索。

4月23日,记者从我省多地公安机关了解到,噪声问题引发的纠纷不在少数。噪声污染看似事小,但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这类纠纷调解存在哪些难题?如何运用法治思维予以破解?记者就此展开深入调查。

苦恼:老人难忍噪声频频报警

南昌市西湖区抚河公园是众多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一群萨克斯爱好者经常在此演奏。演奏声让抚河沿岸某小区的赵阿姨一家苦不堪言。几年前,赵阿姨的老伴植入了心脏支架,身体较虚弱。与他们住在一起的亲家母患有重病,常年卧床休养,萨克斯演奏声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赵阿姨尝试与萨克斯演奏者协商,希望他们更换演奏场地,但未果。

无奈之下,赵阿姨一家踏上了漫长的维权之路,累计报警136次。为此,南昌市公安局西湖分局筷子巷派出所进行了6次正式调解及几十次协调。“我们与萨克斯演奏者‘交朋友’,每天清晨准时到场倾听演奏,并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周边20余户居民。同时,通过‘公园议事会’,推动双方达成‘错峰演奏、降低音量’的共识,并协调社区为他们开辟新场地。”筷子巷派出所民警刘海平介绍。在民警努力下,最终这群萨克斯爱好者更换了演奏场地。

现实生活中,噪声问题引发的纠纷很难一次性解决,常常陷入“拉锯战”。

杭州市民华剑(化名)遭遇了类似的困境。他的房屋出租期间,楼下住户反映租客“动静过大”,报警超过30次。三任租客受不了,无奈搬走。虽然警方和物业每次都进行了调解,但平静往往只能维持几天,之后便又回到投诉、报警、对抗的恶性循环之中。如今,他的房源被贴上了“问题房”标签,几乎无人问津。

尴尬:“纸上标准”难解现实难题

今年4月,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道某小区9楼住户支先生向媒体反映,楼下住户之间存在矛盾纠纷,7楼住户疑似安装“震楼器”报复8楼住户,一阵阵振动的噪声持续了两三年,影响他正常生活,正在考虑搬离。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文教区的噪声限值设定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噪声污染防治法明确,家庭室内娱乐活动应当控制音量;针对噪声污染,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警告、罚款等处罚措施。“虽然现行法律体系对防止噪声污染有着明确的规定,但这些纸面上的标准在现实执行中仍有一定困难。”景德镇市昌江区首席法律咨询专家胡名辉表示。胡名辉退休前系景德镇市昌江区丽阳镇信访办主任,从事信访调解工作30年,调解矛盾纠纷5000多起,调解过大量的因噪声、采光等引起的纠纷。

胡名辉表示,调处噪声纠纷往往面临证据采集难、因果关系认定难、合理限度界定难问题。噪声侵权的即时性与司法救济的滞后性形成鲜明对比,一起纠纷从投诉、取证到诉讼判决,往往耗时数月。这种“维权周期长、违法成本低”的困境甚至催生出“以噪制噪”的畸形现象。

记者通过某电商平台搜索“震楼器”,虽弹出“绿网计划”的内容,但仍然可以找到类似产品,有的甚至打上了“邻里友好神器”的标签,其中一家店铺显示年销量“1万+”,用户评价中有“随时可以对楼上住户进行敲打提醒”等内容。这种“自助式维权”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可能演化为治安案件乃至刑事案件。

治理:“刚柔并济”破解降噪难题

在治理噪声污染的实践中,我省公安机关探索出了一条“刚柔并济”的执法路径。接到居民投诉后,民警不仅会现场核实情况,还会运用专业设备测量,确保执法依据客观准确。对于初次违规者,重点开展普法教育与协商调解,推动当事双方达成“限时段、控音量、换场地”等柔性解决协议。

在景德镇市公安局珠山分局太白园派出所辖区,夜宵排档、棋牌室等密集,治安环境复杂,噪声扰民问题较突出。4月18日,记者在太白园派出所采访时得知,近一年来,该派出所接到的涉噪声问题报警达300余起,占报警总数的5.7%。

“辖区滨江路、浙江路等地夜宵摊较多,我们时常接到涉及噪声扰民的报警。”太白园派出所教导员吴剑介绍,处理这类问题不能“一刀切”。

“噪声纠纷往往涉及主观感受差异,首次处置不宜机械执法。”吴剑表示,对于街面施工、移动唱歌等临时性扰民行为,现场劝导通常能立竿见影;而长期存在的邻里噪声矛盾,与房屋墙壁厚度、隔音效果有关,需要更多人文关怀。

南昌市公安局经开分局蛟桥派出所教导员李明认可这一理念。对于噪声扰民纠纷,李明认为,民警应从“情理+法律”角度劝导,并发动社区干部等力量调解。当地公安机关创新推行“2、3、5”工作机制,对重复报警实行分级督办。

对于噪声扰民问题,景德镇市公安局珠山分局太白园派出所副所长张伟表示,若屡次警告无效或拒不配合,公安机关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噪声产生组织者或直接责任人处以罚款200元至500元;对故意对抗执法、引发冲突等情节严重者可以采取治安拘留措施;对长期扰民且拒不整改的群体,公安机关可以联合环保、城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受到影响的居民可拍摄噪声扰民视频,记录时间、地点、分贝值,作为投诉或诉讼依据。”

胡名辉介绍,除可向公安机关反映外,受到噪声影响的居民还可拨打环保举报热线,要求监测噪声并出具报告。若长期受到噪声侵害,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停止侵害、赔偿损失。

为破解噪声治理难题,杭州市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探索“宁静小区”噪声智治新路径,通过安装“定向音响”控制声音传播的方向、建立“双三方”(社区、业委会、物业,街道、执法部门、社区)协调治理模式等方式,构建完整的治理链条。

据了解,2022年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将“宁静小区”创建写入其中,推动治理模式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转变。

“噪声扰民问题破解之道不是消灭所有的声音,而是构建一个能够自主平衡不同声音需求的社会生态系统。”胡名辉表示,这既需要法治的刚性约束,又需要文明的柔性滋养。当每位市民都能将降噪视为文明自觉,当每个社区都能形成噪声治理的自治公约,大家距离“宁静城市”的理想就会更近一步。



来源:新法治报·赣法云客户端(文/龚辰欣 记者程呈)

编辑:聂琪

校对:王小明

复审:全来龙

相关文章:

不堪噪声扰民,江西这位老人报警136次!05-06

河南洛阳瀍河:当“五一”假期遇上“守护天团”,锦旗“大礼包”已到账!05-03

垃圾分类工拾证送警归主04-29

山东公安打击地下流动赌博,侦办涉赌刑事案件1914起04-25

延庆警方通报:多名房东违规出租被罚款04-23

宿迁移动深化警企联动,共织群众“防骗网”04-22

警惕!这些“民间秘方”,别信!或危及生命→04-22

吉林省消费者协会关于大宗消费品的消费提示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