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沙起义博物馆,一场横跨历史长河的对话悄然开启。1944年8 月1 日,在德国占领五年之久的华沙城,5万名装备简陋的波兰抵抗军,在数十万华沙市民的支持下,向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德军发起反击。
在这场持续了63 天的斗争中,每一栋房屋都成了战场,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战争悲壮地写下了它的注脚。
而到了秋天,起义者终因力量悬殊而遭镇压,当10 月2日战争结束后,等待波兰人的是德军的清洗和报复,大量平民向满目疮痍的华沙告别,被送往集中营,整座城市沦为一片废墟。
于2004年正式开放的华沙起义博物馆,便收藏了这段时期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博物馆位于79 号有轨电车公司原先的发电厂内,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展厅全面整理了这场为期63 天的起义过程,这里有1500张照片、800件展品。照片中既有意气风发的起义队伍,也有拿着作战图商议的军官,更有战后被送至集中营的平民百姓。看着这些影像资料,就好像穿行于1944年的华沙街头。
有人说,来华沙,如果不到华沙起义博物馆,你就无法完成与波兰人的心灵对话。
当你打开欧洲史册,每每读到波兰人的命运,一定会屏息凝神。这个多次遭受灭国之灾的国家,几次被打倒,几次原地站起来。华沙起义无疑是其中最可歌可泣的一段故事,这场悲壮却充满尊严的起义,虽最终未能赶走占领者,却深深镌刻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血脉之中。
如今回看,你会领悟,正是那一代人的牺牲与坚守,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也正是铭记这些记忆,我们才不至于在历史的轮回中重蹈覆辙。华沙起义博物馆并非是“死亡与苦难”的陈列馆,而是一座反省和思考的殿堂。
如今,战争似乎并未走远。正因如此,在华沙起义博物馆,更能让我们明白二战胜利的意义在今天依旧鲜明。在地区冲突不断的当下,更需我们铭记历史,呼唤和平,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携手建设一个和平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汇报记者 沈钦韩:
在二战历史中,波兰是伤痕最深的国家之一——它既是战争的起点,也是最残酷的炼狱。这座从战争中站起来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座纪念碑。我是文汇报记者沈钦韩,历史不能忘却,也不容忘却。
相关文章:
留证|《东京审判》导演高群书:我不是在塑造英雄,他们本身就是英雄08-29
贵州红色旅游跃居暑期全国前十08-27
从文物“活化”到空间“活化”08-21
探访工业记忆 传承时代薪火07-20
人民日报:赖清德才是应被打掉的“杂质”07-15
波兰选手斯维亚特克赢得温网女单冠军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