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前 桂林籍厦大学子易元勋北上抗日牺牲 92年后 《厦门日报》与《桂林日报》联动为其寻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1:10:00    

92年前 桂林籍厦大学子易元勋北上抗日牺牲

92年后 《厦门日报》与《桂林日报》联动为其寻根

英烈遗志照今人 寻根铸魂砺初心

图①:资源县梅溪镇大坨村的易氏大家族族谱。 记者秦丽云 摄

图②:资源县梅溪镇大坨村的易氏大家族族谱上,有“元”字辈。 记者秦丽云 摄

图③:《江声报》1933年4月17日第四版,关于易元勋成仁后的报道。(资料图片)

图④:1933年5月30日,《江声报》报道易元勋追悼会。 (资料图片)

图⑤: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图说厦门党史》,记载了1933年2月5日,厦门大学师生欢送易元勋、李治年、秦贤行等人北上抗日时的合影。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秦丽云 《厦门日报》记者唐俐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日本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挽救民族危亡。祖国各地,无数热血青年抗日救亡,奔赴前线抗敌。桂林青年易元勋,正是其中一位。

92年前,正在厦门大学就读的易元勋投笔从戎,北上抗日,后不幸血洒疆场。因厦大抗战期间内迁,易元勋的档案资料付之阙如,只知烈士在家乡尚有父母、兄弟、妻女。

今年6月中旬,《厦门日报》向《桂林日报》发出倡议:两报联动,一起为桂林籍英烈易元勋寻根,以慰英魂。

连日来,本报记者多方走访、查找,触摸那一段已尘封92年却依然闪光的抗战印记,感受一名桂林热血男儿的铮铮报国志、拳拳爱国心……

■历史回顾

92年前 桂林籍厦大热血青年北上抗日

连日来,记者翻阅厦门大学、《厦门日报》、《厦门晚报》等提供的史料,梳理英烈易元勋抗日前后的人生经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厦门大学师生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厦大周刊》二十卷有一份《北上抗日学生之报告》,内有“痛哉山海关已高悬日旗!醒乎咱们共杀日本人去!本校学生李治年易元勋及职员秦贤行等北上参加抗日”的记载。

厦门大学相关资料显示,1933年2月5日,厦大抗日救国会为易元勋、李治年、秦贤行等人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在《厦门大学革命史画册》里,以《投笔从戎》为主题附图两张,记录了当时厦门大学欢送易元勋等3人北上抗日的合影。

从当时的媒体报道看,易元勋、李治年、秦贤行等人于1933年2月26日辗转抵达河北海阳。他们随军赶赴第一道防线,在冰天雪地的战壕里积极宣传,激励前线将士;在人潮涌动的街道上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

易元勋等人曾写信回厦门,述说前线的情况。他们在当年3月20日由海阳前线随军西迁滦县后,发现滦东一带“防御工事极为坚固”。《江声报》的相关报道显示,易元勋等人“因无若何工作可做,且与初志相违,是以决于明晨驰界岭口参加工作,因该处战事极为猛烈故也”。界岭口是长城上的一处关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信中可知,易元勋、李治年、秦贤行等人是到战事最激烈、最需要服务的地方去。易元勋北上后曾在给同学的信中说:“现在救国方法太多,各言其是,致使青年们无所适从。我们当学生的只有两条路,一是从学问上努力,预备将来发奋图强;一是立刻跑到前线(为国杀敌)。”

为国捐躯时年仅24岁 厦大专为其举行追悼会

热血报国,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不久,李治年、秦贤行从前方发来噩耗,易元勋于1933年4月15日在河北滦县执行任务时为国捐躯。

1933年4月,《厦大周刊》第12卷第23期的《北上抗日学生易元勋君死难》一文记载:噩耗传来,本校全体员生,莫不悲悼。易君平素在校,品学兼优,此次自愿牺牲学业,赴前线备尝艰苦,其热心爱国之精神,尤是为吾校争光,民族生色……该周刊发出号召:“我侪后死者,尤须继易君之精神,完烈士之遗志,继续奋斗,务使日寇敛迹,还我河山。”1933年4月18日,厦门大学教职员救国会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推举三名代表筹备易元勋的追悼会。

1933年5月30日厦门当地报纸《江声报》刊发的《厦大追悼易元勋大会 到数十代表暨全校员工》一文,记录了追悼会的情况。报道称,厦大在群贤楼大礼堂为易元勋举行追悼会。“礼堂……两旁悬满各机关、社团、学校挽联、挽轴数百”。报道末尾部分对易元勋的生平做了简要介绍。文中称,易元勋原籍广西桂林,桂林中学毕业后,入法专学校;1931年秋,转入厦大法学院就读。易元勋兄弟四人,牺牲时只有24岁,父母均健在,家中“尚有娇妻及二幼女”。到厦大就读后,家人都期待他能“早日学成归里,一家人的衣食有所依靠”。

■助英烈魂归故里

厦大曾欲立碑纪念未果 吾辈继续为英烈寻根

热血青年为国捐躯,生者该如何告慰英魂?《厦大周刊》在报道易元勋追悼会时称:“闻追易筹备会,尚拟出一悼易特刊,留为永远纪念”。1933年5月8日出版的第316期《厦大周刊》显示,厦大第62次行政会议讨论为易元勋建铜质纪念碑的事宜。

2021年4月13日,《厦门晚报》刊载的《当年未立之碑 今朝能否勒石——厦大抗日英烈易元勋88年前投笔从戎,校方曾欲为其立碑,今再提议》一文中称,该报记者翻阅相关史料,未发现这份“悼易特刊”。厦大行政会议讨论的易元勋铜质纪念碑,恐因时局混乱,也未能竖立。

据《厦门晚报》原副总编辑叶胜伟介绍,今年将在厦门“灯塔公园”内的抗日死难者纪念雕塑为桂林籍厦大学子易元勋等多位抗战烈士刻碑勒石。该报于2021年刊发易元勋相关报道后,有关英烈身世的调查一直没有进展。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希望通过桂林、厦门两地联动及《桂林日报》《厦门日报》两报联动的方式,一起为易元勋寻根。

本报记者多方走访暂未果 恳请社会各界共助力

6月16日,本报记者在接到此重任后,就根据相关信息,开启为英烈易元勋寻根事宜。

因没有易元勋英烈的家庭地址、家人姓名等关键信息,记者只能根据其在桂林中学就读的信息作为线索查找。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桂林中学。不过,桂林中学相关负责人在查找档案后遗憾告诉记者,该校图书馆古籍部保留最早的是学校1929年、1930年的资料。但是,根据易元勋英烈的出生时间判断,其应该是早于1929年入读该校。不过,在该校现有的1931年以前在校生名录中,没有找到易元勋的名字。

随后,记者又试图找寻易元勋曾经就读过的桂林法专。中国法学教育网的相关资料显示,桂林法专全名广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建于1908年,位于桂林叠彩山麓的秀峰书院。1930年,该校停办。因年代久远,与该校有关的学生信息已无法查证。

查找陷入僵局,记者决定根据易元勋的名字,通过全国易氏族谱进行查找。幸运的是,记者在广西易氏字辈的相关网络信息中查找到,资源县梅溪镇大坨村是一个易姓大村。其中,该村易姓字辈中的老一辈字辈表为:“铭应必维志仁文得才世,大国有朝正永元仲福敬”,包含“元”字。而桂林其他易氏家族的字辈表中,并无“元”字。

根据这一线索,记者找到了梅溪镇大坨村委会主任易长林。凑巧的是,他正是负责该村易姓族谱管理事宜等的负责人。易长林告诉记者,该村易氏家族,数次修族谱。其中,确有“元”字辈,且该辈分的族人,大多是清末民初出生,与易元勋英烈的出生时期相符。据了解,大坨村易氏始祖铭钦公于明朝年间来大坨村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发展至第二十四代“家”字辈。目前,该村易姓村民超3100人。

记者翻看大坨村易氏家族族谱,确实有“元”字辈。但在族谱中详细查找,却查不到“元勋”一名。大坨村92岁的长者易敬华说,该村易氏家族数次修谱。其中,第五次修族谱是在1908年,第六次修族谱已是1999年。易元勋生于1909年,没有赶上第五次修族谱,又很可能在第六次修族谱时被漏掉了。根据易元勋“有四个兄弟”等线索,记者与易长林在族谱中查找,并无相匹配的信息。

“这位英烈,为国捐躯,令我们后辈敬仰!为他找到家族、后人,是我们易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易长林说,虽找寻未果,但是他会继续努力。

山河已无恙,英烈须叶落归根。为抗日英烈易元勋寻根,仍在继续。恳请社会各界知情者及热心人士提供线索,让我们一起助英烈“回家”,让他的事迹,被故土的更多人知晓、铭记。

来源: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相关文章:

92年前 桂林籍厦大学子易元勋北上抗日牺牲 92年后 《厦门日报》与《桂林日报》联动为其寻根07-06

焦点访谈丨人脸识别技术的适用边界在哪?新规实施后带来哪些变化?07-06

两大头部爆雷、安检严查,充电宝行业洗牌在即06-27

“幼小”如何衔接,听听专家怎么说06-25

千人同吃流水席!同安区莲花镇莲花村举办莲文化赏鉴活动06-23

9人遇难,26人受伤!湖南临澧烟花厂爆炸事故追踪06-20

人民日报调查盲卡盲盒:从零花钱到豪掷千金,孩子为何会沉迷06-20

厦门市政府发布一批人事任免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