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惠新社区“E创·邻里惠”,这一拥有两个楼层、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党群服务大厅、远近茶社、创客空间、音梦乐坊等21个功能区,每天吸引许多居民前来办事、休闲及娱乐。

仲恺惠环惠新社区举行“机”智少年展风采“乐博杯”科技创新区域选拔赛。图片由惠新社区提供
“我们聚焦‘成长、创造、奋斗、治理、乐享’五个方面,将全年龄段服务场景嵌入居民‘家门口’。”惠新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黄碧月说,“E创·邻里惠”以更加便捷、高效、贴心的服务,为社区聚人气、添活力。
惠新社区打造的“E创·邻里惠”,是惠州“两社三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自今年1月省委社会工作部启动“两社三中心”(努力把社区建成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活动中心,提升社区的社气、社品)建设试点以来,惠州按照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思路,与“未来社区”试点建设一体推进,引导各方资源赋能社区,加快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着力打造群众家门口“幸福圈”。
各方资源赋能,阵地体系日益完善
在惠阳区淡水街道星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书法室、书吧、老年活动室等功能区布局合理,不少居民都会来这里练字、看书或排演节目。不远处的社区邻里中心,不时有居民拎着书本、提着电脑,来此学习、聊天、办公。辖区2.8万平方米的党群公园,更是居民休闲游玩、体育锻炼的好地方。
“随着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打造公共空间,完善硬件设施,成了社区建设的‘刚需’。”星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罗伟霞说,在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试点过程中,有关建设专项资金、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社区基金及公共资源等都得到有效使用,推动了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和完善。
统筹各方资源,完善阵地体系,正是惠州打造“两社三中心”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居民发现,“家门口”的活动阵地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村里建好了飞行影院,小孩子看动漫电影不用往市区跑了。”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村民李梦琼说,依托“两社三中心”建设试点,现在村内的童趣坊、长者饭堂、老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之家等完成建设或升级后,相继投入运营,为村民提供功能多样、开放共享、温馨舒适的公共服务场所。
资源赋能强化了对阵地体系的保障,但如何建并没有固定模式。“三个中心既有功能独立性,又不能割裂开来。”惠州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建设实践中绝不能“千人一面”,而要因地制宜,结合居民群众需求,做到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
突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不断推进
“有事就找园居吖姐”,现在已成了博罗县园洲镇园洲社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头禅。
“园居吖姐”是园洲社区的一支志愿服务队,立足妇女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通过“码上说”“吖姐信箱”等形式,收集居民“微心愿”和急难愁盼问题,并依托“黄植忠司法惠民工作室”,结合社区“大党委”联动机制,化身“和事佬”,积极调解邻里矛盾、家庭矛盾、劳务纠纷等,助力社区基层治理。
“社区居民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区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园洲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薛碧红说,社区在“党建+法治”基础上,积极探索“党建+志愿服务”模式,“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在建设‘两社三中心’过程中成效明显,自去年成立以来已调解纠纷100余次,解决问题近70个,达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的效果。”
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建工作开展得如何,对社区治理有着直接影响。
惠州在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的思路,指导各试点社区(村)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而党建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工作就有了主心骨,就能更好地推动社气、社品的形成。在惠州17个“两社三中心”建设试点社区中,“一社区一特色”党群工作品牌矩阵正日渐形成。
勇于探索实践,破解社区运营痛点
日前,惠东县平山街道泰园社区与一校外培训机构协会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党建+公益+低偿”模式开设课后托管、辅导等服务,既减轻了社区运营压力,也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孩子放学,我们还没下班,以前可头疼了。现在放在社区托管,还有人帮忙辅导作业,放心多了。”泰园社区居民陈女士说。
社区运营作为社区建设重要一环,如何建立起人和人、人和社区的良好互动关系,实现社区的影响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是“两社三中心”建设试点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
今年1月,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关于开展党建引领社区运营试点的通知》,提出坚持“小生意+大公益”,大力发展社区新型集体经济,深入开展党建引领社区运营试点,扎实推进“两社三中心”建设。在省、市指导下,惠州各试点社区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实践。
惠城区江南街道祝屋巷社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赋能+社会协同”发展模式,引入社区合伙人,以场地换服务、以资源换资金。目前社区的幸福食堂、托育园、适老化体验馆等都已引入“合伙人”参与运营,为居民提供精准、多元、专业的服务。
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御湖社区创新推出以青年力量为核心,通过“团组织+社会力量”的合伙人联动机制,搭建“御见不一young的你”青邻共创社。一到晚上,党群服务中心就转型为活动中心,图书馆化身创作工坊,会议室重新定义为学习充电站等,“社区合伙人”各司其职,在此开展瑜伽、葫芦丝、八段锦等特色课程,吸引众多青年参与,有效激发社区活力,提升居民幸福感。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各级下沉资源和引进的“合伙人”或企业,社区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统筹协调好各种场地、资金、资源。接下来将推动在社区党组织引领下,探索由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注册成立社区社会企业,以解决社区问题和提升社区服务为目标,所得收益用于持续反哺社区、促进社区发展治理,实现社区运营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
相关文章:
“澳政易”自助机上岗,大湾区政务服务实现“同城办”07-08
锡林浩特: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 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07-08
规划好的山体护坡4年未建 小区居民心很慌07-07
西青这次厉害了!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