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户采收冬瓜。受访者供图

冬瓜盅。 受访者供图
正值都杨黑皮大冬瓜上市期,在云安都杨镇金鱼沙新村的冬瓜种植基地,棚架上的黑皮冬瓜饱满壮实。瓜农们穿梭于田间,采摘、搬运、称重、装车,一派繁忙有序的丰收图景。都杨黑皮大冬瓜个头大、瓜色清亮鲜绿、皮薄肉厚,不仅是这片沃土的自然馈赠,更是当地农户增收的“致富瓜”。这背后,正是云安区立足资源禀赋,深挖产品潜力,写好“土特产”文章的生动实践。
南方日报记者 王嘉豪
通讯员 云安轩 黄天康 刘明东
优渥水土育好瓜
都杨镇地貌属低山丘陵,多条河流穿境而过,水质优良且富含钾等矿物质。气候温暖湿润,年降雨充沛,光照充足。土壤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冲积土为主,保水保肥力强且富含矿物质。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契合黑皮冬瓜的生长需求。冬瓜喜暖湿、需多光足水但怕涝。都杨气候使其在春、秋两季种植均可行:春种温度宜出苗,花果期光照强;秋种高温高湿雨量足,而土壤既保湿又透水,保障了根系健康。土壤中丰富的钾元素等矿物质,让都杨冬瓜具有个头大(普遍10—15公斤)、瓜色清亮鲜绿、皮薄肉厚、久煮不酸、表皮光洁,且极其耐储存的特点。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都杨黑皮大冬瓜便因品质出众享誉港澳市场。2001年,它被评为云浮市“农业名牌产品”。2024年,都杨黑皮大冬瓜入选广东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名录。
从消暑记忆到特色品牌
都杨冬瓜的特质,不仅在于优质品质,更在于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暑期到来,清甜多汁、久煮不酸的都杨黑皮大冬瓜,是当地人的消暑必备。它不仅是家常菜常客,更催生了如“冬瓜盅”等地域风味菜品,成为游客体验当地饮食文化的一个窗口。近日,“抱冬瓜睡觉”引起热议,勾起了许多在非空调环境中长大的人在儿时夏夜纳凉的共同记忆,更说明冬瓜已经成为人们勾起乡愁记忆的符号。
深挖农产品特质,品牌建设被提上日程。据了解,“都杨黑皮大冬瓜”(杨柳冬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并被受理。
在湾边村农文旅示范区,冬瓜已成为当地文旅的新名片。本地餐厅推出了冬瓜盅、冬瓜腐竹卷等特色菜品,清甜的口感吸引了众多食客前来品尝;都杨镇携手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设计文创包装,加上本地“网红”的直播宣传,黑皮大冬瓜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此外,游客还可以前往冬瓜种植基地采摘冬瓜、在饭店厨房学做冬瓜宴。未来,石巷村百年冬瓜种植史将成为研学点位,助力打造“吃住游购”链条。一颗冬瓜,串联起农业和旅游,让田园风光变成“美丽经济”。
冬瓜产业链不断升级
做好土特产文章,核心在于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附加值提升。
都杨黑皮大冬瓜产业链曾一度面临诸多瓶颈。本地冬瓜销售渠道主要是市内各饭店以及供销合作社,由于上市时间恰逢暑假,学校饭堂等大宗采购方需求下降,销售压力大;收购价在0.38—0.8元/斤之间波动,价格偏低且不稳定;过去以鲜销为主,缺乏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出村进城,物流效率和成本是老大难问题。
面对挑战,云安区、都杨镇精准施策,着力打通产业链堵点。2023年3月,云浮市都杨新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率先与农户签订10万斤黑皮冬瓜保底收购协议,开创“基地+专业种植户+订单保底”新模式。这有效降低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解决了“难卖”问题。今年4月,全镇订单量增至30万斤。订单农业的推广,为当地农户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深加工是提升附加值、突破季节限制的核心。目前,都杨镇正积极谋划引进或培育深加工企业,已探索政校企合作研发冬蓉酥、冬瓜慕斯、冬蓉月饼等系列产品,将冬瓜从应季食材变为四季可享的休闲食品、伴手礼。
冬瓜出村,物流是关键。得益于云安区通畅的县镇村三级物流网,冬瓜出村进城之路变得更加顺畅。镇级客运站经过升级改造,整合了邮政、顺丰等快递资源,利用农村客运班线捎带快递。同时,5条客货邮专线可以实现“同城寄运当天达”,运输成本降低了50%,效率提高了20%。村村通客车将冬瓜运至镇级配送中心,分拣后直发湾区,解决销售“最后一公里”难题。
此外,当地农技部门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今年4月,云安区组织举办了“农村创业青年农业技术培训班(都杨黑皮大冬瓜种植技术专场)”,邀请高级农艺师麦健辉传授规范种植及管理技术,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数读
2001年,都杨黑皮大冬瓜被评为云浮市“农业名牌产品”,2024年入选广东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培育名录。
当前,“都杨黑皮大冬瓜”(杨柳冬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正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并被受理。
2023年3月,云浮市都杨新安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成立,率先与农户签订10万斤黑皮冬瓜保底收购协议。今年4月,全镇订单量增至30万斤。
当前,都杨黑皮大冬瓜产业已联农带农100多户种植户,为农户带来收入2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
餐饮方面,冬瓜盅年均销售额预计30多万元,从事冬瓜盅销售的餐饮就业人员达200多人,人均增收1500多元。
云安5条客货邮专线可以实现都杨黑皮大冬瓜“同城寄运当天达”,运输成本降低了50%,效率提高了20%。
相关文章:
土特产“链”出富民增收路07-16
庄浪:奏响红牛产业富民曲06-10
@农民朋友 2025年重庆市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方案来了06-08
湖南衡山:16.57万亩油菜开镰收割05-15
长治黎都农商银行开展整村授信工作05-09
到云浮安塘下白村,听一场乡村音乐会05-01
屯留农商银行“三到位”助力蔬菜产业发展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