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编辑|高语阳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点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烽烟。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抗日烽火点燃,在对日作战前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拿起武器、浴血拼杀,创造出多种克敌制胜的战法,在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战斗中,牵制、消灭了大量日军,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阻断日寇侵略的步伐。
“8名女战士是有机会活下来的,3次机会,3次都选择了牺牲,前两次是为了掩护战友,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最后一次是选择蔑视敌人、誓死不降。”牡丹江市中共党史协会特邀研究员于春芳告诉政知君。
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边,以指导员冷云为首的8名东北抗联女战士,在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掩护战友撤退,战斗到弹药耗尽的情况下,面对敌人的诱降,以“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的气节,手挽手走入冰冷的乌斯浑河。日军的枪炮声此起彼伏,炮弹掀起巨大浪花,8名女战士的身躯在河水中几经沉浮,直至消失不见。
8名女战士分别是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年龄最大的冷云和安顺福23岁,最小的王惠民刚满13岁。其中,李凤善、安顺福是朝鲜族战士。
1938年,日本侵略者调集数万兵力对东北抗联军民实行“大扫荡”,抗联对日作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突破敌人包围圈,抗联二路军第四、第五军等部队踏上西征之路。1938年10月19日傍晚,西征部队来到林口县刁翎镇乌斯浑河岸边。“那年的雨季非常长,连日暴雨,河水暴涨,河面很宽。”于春芳介绍,部队在岸边宿营,燃起了篝火取暖,火光被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并向日本守备队报告。
拂晓时分,部队领导派会泅水的金世峰参谋带领8名女战士先行过河,金世峰下水探路,8名女战士隐蔽在岸边。突然枪炮声大作,五六百名日伪军偷袭抗联露营地,抗联战士仓促应战,往身后的密林中撤退。
“当时,8名女战士所处的位置距离露营地有一定距离,且处于日伪军侧后方,在敌人视线之外,并没有被发现,如果她们持续隐蔽不动,有机会能脱离险境。”于春芳说。然而,看到大部队形势严峻、难以突出重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冷云下令开枪,主动吸引敌军火力。枪声响起,日伪军腹背受敌,一时以为中了埋伏,乱了阵脚,调转火力朝着8名女战士进攻,抗联大部队趁机冲出了包围圈。
看到8名女战士被敌军包围,已经突围的大部队几次反冲锋试图接应,但日军已经占据有利位置且敌我力量悬殊。看到又有战友倒下,8名女战士向山上高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握紧手中枪,抗战到底”,连续喊了3遍。
日军逐渐发现,岸边只有8名女性,于是开始喊着要“捉活的”,并以“金钱、生命的保障”等为诱饵,对女战士进行诱降。随着子弹打光,手榴弹也所剩无几,冷云决定带领大家蹚水过河,“能过去,就找到队伍继续抗日,战斗到底;过不去,宁肯死在河里,也不能投降。”在敌人喊话中,8名女战士扔出最后几颗手榴弹,手挽手走进乌斯浑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展示的“八女投江”故事(摄影 高语阳)
1938年11月4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听到汇报后,在日记中悲愤地写下“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
东北抗联队伍中,不乏少数民族女战士。这次牺牲的8名女战士中,李凤善、安顺福便是朝鲜族女性。安顺福13岁跟随父亲和兄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3年,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对安顺福的家乡牡丹江穆棱市新安屯进行了疯狂大搜捕,有7人惨遭杀害,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带着国恨家仇,安顺福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最终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共御外敌,抗战到底、决不投降,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于春芳说,“只要中华民族紧密团结起来,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相关文章:
28岁演员刘昊然,传来喜讯!07-28
“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06-29
阅兵领导小组办公室答封面新闻:阅兵注重抗战元素、历史元素融入设计06-24
从迷彩绿到代码蓝——华理毕业生从军营到实验室的蜕变05-27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12日05-12
南共体开始撤出在刚果(金)军事部署05-02